聯系電話:67360553
傳真號碼:021-67360550
移動電話:18201875733
郵政編號:201502
公司地址:上海市金山區楓涇鎮興塔工業園區建貢路11號
Email:sales@fenglei.com
公司網址:http://www.fenglei.com
QQ:457460249
天然氣漲價或不可免 中石油等壟斷企業將受益
天然氣漲價或不可免 中石油等壟斷企業將受益
馬玉菲
“天然氣價格4月起將大幅上漲,逼近4元大關”的消息攪亂了3月*后一周的能源市場。盡管發改委的緊急辟謠證明這是一個“烏龍”消息,但已經挑動了公眾對于天然氣價格變化的敏感神經。
天然氣目前在我國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的占比約為4%,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4%。而按照“十二五”能源規劃,天然氣的一次能源占比要提高到10%。
然而,現實中,由于存在進口天然氣進銷價格倒掛等原因,中石油等公司的相關業務一直處于虧損的狀態。
既要增加用氣量,但又不能讓企業無限制虧損,同時也不能過多地增加老百姓的負擔,天然氣的價格形成機制就至關重要。
“目前天然氣在能源消費結構中的占比還較小,這個占比一旦加大,改革起來就困難了。”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告訴《中國經營報(微博)》記者。
但多位專家表示,由于考慮到天然氣價格上漲對居民和多個行業帶來的影響,天然氣價格形成機制改革短時間內不太可能推出。
試點不完善
“兩廣”價改試點并未完全反映居民對于價改的承受力。
3月27日,國家發改委價格司有關負責人針對“近期大幅漲價”的傳聞作出了回應,稱“天然氣價格將大幅上漲”的消息完全不實。同時表示,地方如需調整居民用天然氣價格,必須事先召開聽證會。
但是接近發改委人士也表示,這僅表明不會“大漲”,但從長遠看,天然氣價格上漲是必然的趨勢。
以西氣東輸二線進口中亞天然氣為例,到達新疆霍爾果斯口岸的進口價格,2010年為1.65元/立方米,2012年上半年已經達到2.6元/立方米,這個價格是國內氣出廠價的近兩倍。
目前國內天然氣的定價體系由井口價、城市門站價和終端用戶價三部分組成。國家對井口價(出廠價)、城市門站價實行指導定價,終端價格需經過地方聽證會程序才能變動,國家并不直接干預終端氣價。由此可見,這個機制如不變,即使是實施價改,居民用天然氣價格也不可能短期內大幅上漲。
顯然,相比“漲價”,價格“如何漲”應該是更值得關注的問題。
*多時,關于天然氣價格調整的方案高達6套。綜合目前已知的天然氣價格調整方案, 國家發改委將天然氣分為工業存量氣和工業增量氣兩部分。新一輪的改革將分兩步走,**步是漲增量氣價,而存量氣以穩為主。2014年將實施**步,即存量氣價格上漲至增量氣同等價格。
中國石油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董秀成給出了存量氣與增量氣的定義:“就是卡定某一年作為時間段,在這一年中的用氣量作為下一年的存量氣,超出這個量的為增量氣。”多方專家都認為這樣的調整方案主要是為了減少改革的阻力,給價格上漲一定的緩沖期。
但林伯強卻對這種辦法表示了質疑:“把增量氣的價格一下提很多,存量氣不變,還不如把二者同時調高一些,把漲價的壓力分化下去。并且這樣分開定價勢必增加一定的成本。”
其實在此之前,為了推動天然氣的價格改革,2011年12月已在“兩廣”地區進行改革試點——將現行以“成本加成”為主的政府指導定價方法,改為按“市場凈回值”法定價。
“市場凈回值”法是以商品的市場價值為基礎,確定上游供貨價格。商品的市場價值按照競爭性替代商品的當量價格決定,*終用戶價格按市場價值確定。用以取代現行的、基于不同氣源及路徑分別制定出廠價格和管道運輸價格的做法。
但在業內人士看來,事實上試點的代表性并不大。
“這個市場化的定價機制本身沒有問題。但現在我們改革定價機制主要解決的是管道天然氣的定價問題,在廣東和廣西使用管道天然氣的用戶很少,主要是進口的LNG液化天然氣等本來就是由市場定價的燃氣。并且‘兩廣’地區本來氣價就比較高,改革前后居民不會有很強烈的漲價感覺。”林伯強告訴記者。
而對于改革試點的下一步,他建議:“是不是可以考慮再選取一個大量使用管道天然氣,急需解決由于定價機制不順容易出現‘氣荒’問題的地區進行試點,例如四川省,看居民和企業能否承受。”
中石油或受益
按照中石油2011年銷量計算,出廠價提高0.3元,稅后利潤增加419億元。
“會傳出這樣的消息是因為這段時間CPI的漲幅比較穩定、溫和的,算是一個比較好的時機。但考慮到居民的承受能力,短時間內推出很容易導致漲價的市場化機制不太可能。” 中國石油大學中國能源戰略研究院副院長王震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鑒于天然氣在生產生活中的廣泛應用,發改委不得不考慮漲價對于整體物價水平的影響。
眼下正是春播時節,進入了化肥應用的高峰期。作為化肥企業的重要原料之一氮肥,其生產企業對天然氣的消費量曾經一度超過了國內天然氣消費總量的50%。如果天然氣漲價,無疑增加企業的成本,*終將轉嫁給消費者。
從能源結構的調整上,目前煤炭價格一直處于低位波動,天然氣漲價格極可能使得煤炭這一低價能源更充分地顯示其替代優勢和潛力。“不僅是生產,城市霧霾整治也需要提高天然氣在能源消耗中的占比,這個時候突然提價的可能性并不高。”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專家表示。
而對于承擔天然氣進口的主要企業中石油來說,價格改革無疑是一件好事兒。
“按照現在的國內價格,三大油企進口氣就得虧錢,越進越虧。”中海油能源經濟研究院**研究員陳衛東表示。
一份研究數據顯示,目前國際市場同等熱值的天然氣價格占原油價格約80%,而國內的價格僅占30%。三大油企以占原油80%的價格進口天然氣,到了國內卻只能按國家規定的30%的價格賣出。
根據中國石油公布的2012年年報,受進口中亞天然氣及LNG虧損增大影響,2012年天然氣與管道板塊經營虧損21.10億元,比2011年的經營利潤155.30億元降低176.40億元,其中銷售進口天然氣及LNG虧損約419億元。
國泰君安證券的分析認為,若天然氣漲價中石油將成為*大受益者,按照2011年銷售量計算,假如出廠價能夠提高0.3元,那么將增加中石油全年169億元稅后利潤。
如何不斷地完善我國目前的天然氣價格機制,既照顧到社會大眾的承受能力,又使自身在國際市場上具備競爭力,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的相關專家認為英國的例子或可借鑒。
目前,英國的天然氣市場已經發展成為完全競爭的市場,所有天然氣用戶,無論用氣量大小,都可以自主選擇天然氣供應商。天然氣價格以英國NBP 的現貨價以及英國國際石油交易所(IPE)的標準報價為基礎,由市場供需形成。而天然氣管網實現了“第三方準入”,所有的供應商都有權平等使用由英國國家電網公司擁有和運營的高壓天然氣管道,以及地方天然氣配送公司擁有和運營的低壓天然氣管網,實現了“氣與氣”之間的競爭。
因此,如何打破壟斷,建立“氣與氣”競爭的市場,讓用戶自由選擇用氣或許是今后天然氣改革的方向。
(中國經營報)